中國科學院博士、美國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博士后聶松應邀來校講學

2016年04月14日 00:00  點擊:[]

    4月14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博士、美國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博士后聶松應邀在我校院系樓干細胞學術報告廳作了題為《蛋白質組學技術的開發(fā)及其在腫瘤研究中的應用》的專題學術講座??萍继?、學科建設辦公室、醫(yī)學檢驗學院、生物醫(yī)學工程學院等部門和院系的師生代表聆聽了講座。

    聶松首先介紹了蛋白質組學研究的意義、工作運行模式和面臨的挑戰(zhàn),然后介紹了蛋白質組學技術的開發(fā)與應用,重點闡述了蛋白質組學技術在轉化醫(yī)學和臨床醫(yī)學中的應用。聶松介紹,他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了一種新的定量精度更高的蛋白質標記定量方法,并把這種方法應用到胰腺癌早期診斷標志物上。與傳統(tǒng)的檢測標志物相比,這種新的蛋白標志物在靈敏度和特異性方面具有顯著的提高,對于癌癥的早期診斷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他開發(fā)了一種不依賴抗體的靈敏度極高的靶向蛋白質組學定量方法,在血液定量分析中能達到10皮克每毫升的水平,在細胞中能達到一個拷貝的定量水平。這對細胞和血液中極低豐度蛋白的定量提供了一個新的定量手段。最后聶松介紹了利用糖蛋白質組學的定量方法和組織芯片的技術鑒定并驗證新的神經膠質瘤肝細胞蛋白標志物,這對神經膠質瘤的靶向治療提了新的藥物靶點。

    聶松博士,2010年畢業(yè)于中國科學院上海細胞生化所,獲得生化化學博士學位;2011 年4 月至2014 年11月,在美國密歇根大學醫(yī)學院從事博士后訓練,主要從事蛋白質組學定量方法學的開發(fā)和臨床診斷血清蛋白標志物的篩選與鑒定等轉化醫(yī)學研究;2014 年12 月至今,在美國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從事靶向蛋白質組學(Target proteomics)研究,已成功開發(fā)一種基于色譜的靈敏的靶向蛋白定量方法,在血清中達到10 皮克每毫升,細胞中達到1個拷貝的靈敏度。至今共發(fā)表SCI論文20多篇,研究成果被國際同行引用500多次。其中第一作者文章影響因子總計達40以上。主要發(fā)表在Molecular & Cellular Proteomics、Analytical chemistry、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 Molecular&Cellular Biology、Cell Research、 Proteomics等主流SCI學術期刊,并被邀請為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Analytical Chemistry等10余國際刊物審稿近30次。